找到相关内容108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白云老禅师著:唯是心理学

    色识薰习。  3、依烦恼分别--以贪恋,嗔恚,愚痴,傲慢,偏见等言行,不能自我约束,或者是无奈,造成各种不同的烦恼;这些起源于污染或执著的情形,使得自我意识失去安稳,有意或无意的陷入迷惑之中,而构成烦身恼心...无地自容的心识作用。  4、无贪--不是不贪或无欲望;而是守著本份,无损于人,在功名利禄之下,不勉强名闻利养。  5、无嗔--于人事的随顺,表露慈愍祥和的情感;纵然际遇违逆,亦无嗔恚愤恨之心。  6、无痴...

    白云禅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21762117.html
  • 《心经》者何(2)

    ;九嗔恚,对有情起伤害心理;十邪见,否定因果,否定圣贤。十恶反过来便是十善,即不杀生,乃至不邪见。  灭谛:灭是寂灭。由消除烦恼痛苦所证得的涅般之道。  道谛:涅槃的证得不是天上掉下来的,需要修道,这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21862119.html
  • 观世音菩萨对妇女“无子之苦”的救度

    善根,无过嗔恚。”虽生有顶头上火然。术婆伽欲火所  烧。《金光明》云:“忧愁盛火,今来烧我。[18]”能破善业,退上堕下,皆  名为火。若能称名,得离恶业。故《请观音》云云:“破梵行人作十恶业。  ...

    释大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64162694.html
  • 律学大纲导言

    嗔恚愚痴尽,……不造不善,是故言学。(卷五)  梵网经云:  是诸佛之本源,行菩萨道之根本,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。(卷上)  是知律学,是人生修身修心实践之学,非争玄竞妙之学也。  佛陀化世,二谛立教:一...

    芝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42062897.html
  • 禅观与念佛

    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调御大夫、天人师、佛世尊。圣弟子如是念时,不起贪欲缠,不起嗔恚、愚痴心。其心正直,得如来义,得如来正法。……於如来所,得随喜心。随喜心已欢娱,欢娱已...

    方广锠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90263400.html
  • 吉林佛教简介

    行为的善(禁忌):不杀生,不偷盗,不邪淫;语言方面的善(禁忌):不妄语,不两舌,不恶口,不绮语;意识方面的善(禁忌):不贪欲,不嗔恚,不邪见。  佛教对出家僧人的要求和禁忌更为严格,这里仅介绍一部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174763513.html
  • 不共加行

    产生异熟果的功能,如同邪见和嗔恚能毁坏善根一样。这是《分别炽然论》(《烧戏论》)中所说的。具足四力能使一切异熟种子变坏,不再生果,如麦种被煮后,纵遇水土阳光,也不能生芽。定受业及谤法业等粗重罪,若具四力...

    陈泉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93963936.html
  • 王恩洋:佛学通释(3)

    根境作意与心心所,不苦与慈悲,不净与无贪,逼恼与嗔恚,悦意与贪欲。又如十善业道与人天福报,十恶业道与三涂苦报。静虑寂止与上界不动果报,真见智慧与解脱离系,大慈大悲六度四摄与无上菩提。又如爱语舒颜忠诚爱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72964816.html
  • 王恩洋:《佛学通释》上卷(3)

    与慈悲,不净与无贪,逼恼与嗔恚,悦意与贪欲。又如十善业道与人天福报,十恶业道与三途苦报,静虑寂止与上界不动果报。真见智慧与解脱离系,大慈大悲六度四摄与无上菩提。又如爱语舒颜忠诚爱敬与摄朋侣,孝慈弟友与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581864967.html
  • 宗教神学归根结底是一种人学——《宗教思想家论人生》总序

    、不嗔恚[不愤怒]、不邪见[不违佛理])更可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。可以说,突出和强调宗教与道德的内在关联,实施“道德的宗教化”和“宗教的道德化”从来就是宗教活动家和宗教思想家的一项根本使命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05665023.html